無論是紙媒或者網媒,本地體育新聞都需要有不同平台承載內容,講述運動員的故事。傳媒出身的運動公關邱益忠(Gordon)為了推動本地籃球,自資出版雜誌《aa體Con叻》,專門報導本地體育、學界資訊、NBA等,一年推出兩期,希望多一個渠道推廣本地體育。
為何會出雜誌採訪本地體育,特別報道籃球消息?邱益忠回想一切由2010年開始:「2010年機緣巧合下,自己成為台灣NBA雜誌第一位來自香港的專欄作家,之後幫香港不同媒體寫專欄,到最近成為甲一籃球球評。」2016年,Gordon加入aasfp體適能學院,當時校內newsletter已經出到36期,但他自言有ADHD(過度活躍症),唔鍾意循規蹈矩,所以老老實實跟前人做過一期後,就開始每期加入訪問藝人或運動員元素。
去到疫情期間,運動員支援唔夠,好多比賽都停頓。去到2023年籃球精英賽,他的母校聖若瑟書院贏了冠軍,於是他索性將雜誌改名做《aa體Con叻》,專門報導本地體育、學界資訊、NBA等等,目前改名後出了4期雜誌,一年出兩期。雜誌名稱,是連結了aasfp體適能學院(aa)、體(體育)及con叻(connect同音),希望學院透過報導體育活動/業界,連結社會及市民。
採訪、排版、印書,全部需要成本。一期雜誌,單是印刷成本加設計費都要10萬起,派去100間24/7 FITNESS,運費都要8000元,而且雜誌是免費派發,純粹想推廣籃球。Gordon說:「因為多了看甲一賽事,發覺入場時分牌無寫球員名,令人難以投入,加上當時多了運動員去我學校考健身教練牌,知道他們的難處,『戚起條筋』想做史上第一本男籃特刊,今年就出咗史上第一本女籃特刊。球圈反應好好,今次遊協贊助修頓室內場俾我哋,為100位女籃球員影簡單造型照,女籃球員都好開心,因為得到重視及尊重,而籃總及遊協亦都十分支持,亦特別多謝多年義務為女籃影相的蔡Sir及Daniel。」
來到2024年的今日,紙媒萎縮,為何還要做紙媒,不直接將所有內容放上網?本身是紙媒出身的邱益忠表示:「我覺得好多車情都會有高低點,紙媒萎縮的時候,反而是運動產業開始爆發的時候,有時候同一日會有好多大型及中型運動活動出現。但因為傳媒人手唔夠關係,好多活動都無媒體報導,非常可惜。這本雜誌推出的原因,就是想令一些未被報導的活動多點曝光率,從而達到推動運動產業化。」揭開雜誌,印有不同籃球員的資料,大家笑著拍照精神奕奕,紙本拿在手上的質感仍是獨一無二。
除了製作內容,這本雜誌輾轉因為認識了NBA名宿馬貝利,再認為NBA工作的同事,今季申請到採訪NBA賽事的許可證,有機會發掘更多不同的籃球題材。但無論內容如何,要和經濟環境及時代對抗仍是不易,Gordon說:「好老實,近兩年經濟明顯差了,但都希望做到一年出兩本雜誌。從商業角度看,這一刻我們推動女籃未必有即時經濟效益,但正正齊集一眾熱心人士行第一步,等更多人關注香港女籃,在將來得到更多資助及支持,或者我們會有更多女籃球員,出現喺CNBA/NCAA,甚至WNBA。」
籃球之後,Gordon說可能下一本主題就係男女排甲一,每期雜誌有不同主題,希望吸引贊助商支持。問及有甚麼想同籃球界別的人講?他建議籃球員可以嘗試做好個人品牌:「現在香港未有全職籃球聯賽,做籃球員會辛苦啲。我建議做籃球員除咗要花時間投入訓練外,如果有興趣成為運動KOL,亦要諗諗點樣做好個人branding,提早多線發展。當然,我希望每季都有資源籌備甲一男籃及女籃特刊,做好個底,亦希望未來有機會同總會及商界合作,有更多活動推廣籃球員,等球員接觸多啲大眾,幫助籃球員成為明星。」
對於體育傳媒界別,Gordon都有自己想法:「目前行業從事運動公關及運動經理人的人才太少,而體育記者人數亦逐年減少,所以希望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資源去培訓人才。最理想法香港有一間專屬的體育大學,才可以全面推動運動產業化及普及化。」問題很多,方法更多,想推動本地體育全面發展,仍然需要更多有心人各自出力。
記者 吳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