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面對病床需求急升,本港醫療工程業界發揮「小宇宙」,僅花4個月時間便「由零開始」創建全球首個使用組裝合成技術、且達醫院規格的負壓隔離病房,有效紓緩當時醫療系統基建壓力。近日相關負壓隔離病房即將全面拆除,當日參與興建的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英國醫療工程學會香港分會主席源栢樑向《星島》表示,負壓隔離病房雖然已完成使命,但絕非走向終點,反而是「新的開始」,相關設計及建造經驗可望進一步提升本港應急醫療基礎設施的快速部署能力,並作為未來應對各種潛在健康威脅的「寶貴借鑑」。
源栢樑:病房完成使命但非走向終點
本港在第五波疫情下,新冠患者數量暴增。為應對病床短缺難關,香港醫療工程界在同年5月群策群力,合力設計及建造全球首個以組裝合成技術快速建造的負壓隔離病房。源栢樑指,為防呼吸性疾病會經空氣傳播,負壓病房的室內氣壓會較外面空間細,通過負氣壓效應,確保較乾淨的空氣流入病房,並以設有過濾裝備的管道將含病毒的空氣抽出,確保所有被污染的空氣均經處理後才排放至室外。
成本約200萬 1個月可完成
源栢樑指,該項目由設計至建造僅花4個月時間,每個負壓病房均以貨櫃為單元,成本料達約200萬港元,而其建造周期更可壓縮至約1個月內完成。對提速關鍵,他解釋利用組裝合成可將近8成工序安排在工廠內「預製」,組件運至現場後可快速組裝和調試,顯著縮減建造時間之餘,亦可確保工程質量,「相關病房亦通過嚴格的醫療測試和演習驗證,能提供高效的負壓隔離環境,在當時是有效阻斷高傳染性病原體傳播的手段。」
同時,相關病房亦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內藏通風空調,令病房可「自給自足」供應所需空氣,毋須外置風喉等中央空調系統。通過控制空氣流向可有效控制感染,「且負壓隔離病房也採用全球首創的『可變身設計』,亦可作為普通病房使用,大大加強應用的彈性。」
曾獻力亞博館社區治療設施
源栢樑提及,相關負壓病房在疫情期間亦用作亞洲國際博覽館內的社區治療設施,為有需要的危重病人提供急救場所;目前該病房已移師至九龍灣「零碳天地」向公眾展示。源笑言對創建這組病房感受良多,「我覺得不僅體現了香港在應對危機時的韌性、靈活性,更彰顯了跨界協作的巨大應變能力。」
談及對未來醫療工程界展望,源栢樑表示,負壓隔離病房展示香港工程師及工程界的能力,業界亦開始形成一個「組裝合成」及「機電裝備合成法」產業鏈,有助工務工程提升效率,更能配合大灣區發展「組裝合成」量產基地,「至於未來抗疫或相關設施準備工作,相信有關部門會有想法,但『組裝合成』及 『機電裝備合成法』擁有的建造優勢可作考慮之一」。他亦期望,應用高科技在工程設計同建造,有助於吸引年輕人走入建造業及留住人才。
記者:謝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