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放緩,不少行業產品都出一現內卷現象,例如茶飲咖啡,市場出現「9.9元(人民幣‧下同)」低價大戰,不過,網紅麵包卻在市場上開闢另一條「貴價戰線」,不少年輕人心甘情願掏錢買單。
內地「21財經工作室」報道,10年前,市場上「單位數」麵包仍隨處可見,近年45元的多士(內地:吐司)卻越來越普遍,一個麵包價錢逼近雙人簡餐的價碼。貴價網紅麵包店在全國亦迅速擴張。如北京合生匯商場的B&C麵包店,招牌 「威靈頓牛排牛角包」58元;「JOJO丹麥下午茶」的招牌蛋撻一個14.8元。
相關新聞:藥膳麵包店|深圳等地掀潮流 愛養生年輕人湧醫院搶購
日式生吐司炒價¥300





上海的貴價麵包更是天花板級,如銀座任志川,號稱日本排名第二的生吐司,2023年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店,原價98元/條的日式生吐司,因限量發售曾引黃牛熱炒至300元/條,價格是日本售價的近兩倍。
網上「貴價麵包」店的討論帖文不時引起網民熱議,有人提出,:「20元麵包頂得上一頓豪華豬腳飯」「不僅貴,還高糖分」。
相關新聞:蘇州為食狗麵包店賴死唔走 惹百萬網民圍觀「升呢」做網紅︱有片
即使有人批評貴價麵包,但亦有年輕人心甘情願為其買單,排隊搶購,甚至代購服務也因而出現。二手平台上,有人出價高達60元代購費。
報道分析讓年輕人乖乖買貴價麵包的四大套路:
產品稀缺性
法國AOP黃油、日本宇治抹茶、比利時進口酸麵團……貴價烘焙店通過使用「進口原料」和「手作現烤」的工藝凸顯麵包的品質,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為稀缺性買單。
麵包名字越怪,越高級?
這一代貴價麵包,名字起得越來越新奇。在貴價麵包品牌中常見的名字如「歐坦得」(有指是「正統」O-tentic的音譯)「恰巴塔」(Ciabatta)「潘納托妮」「咕咕霍夫」(Kugelhopf),通過大量使用外語直譯或自造詞,讓麵包自帶「高級感」。
飢餓營銷
網紅麵包店B&C的原創威惠靈頓牛排牛角包限購1個;武漢手作麵包店「不晚」,麵包限量供應,開團3分鐘排號超3000……搶不到才最珍貴的消費者心理被拿捏。
麵包變成社交貨幣
買到麵包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開吃,而是舉著麵包拍照打卡。富有設計感的店面裝修、精致的糕點和產品包裝,為消費者提供了拍照打卡、發朋友圈的「社交資本」,情緒價值拉滿。
不過究竟這個貴價麵包熱潮能否持續。報道引述美團數據顯示,內地烘焙門店平均存活時長32個月,有58%的門店在2年內倒閉,只有24%的烘焙店能活4年以上。
此外,貴價烘焙店的生存期,還受糖、麵粉、牛油等主要材料價格影響。加上隨時高達50%的報損率、位處一和二線城市高級商場的租金、以及強調「手作現烤」模式的人工,這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