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落實難題多 考驗歐盟氣候外交能力

爭取連任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的范德賴恩日前在歐盟大選前的第1場辯論會上強調,碳交易系統(ETS)、CBAM(碳關稅)未來須進一步落實。
綜合外電報道,地緣政治影響新一屆歐盟政策議程,是否改以國防優先、排擠對環境投注力仍未可知。像「碳關稅」這類已啟動的關鍵氣候政策仍將持續對外發威,但境外落實難題大,考驗歐盟氣候外交能耐。
其中已成全球企業減碳關鍵字的CBAM,即「碳邊境調整機制」,是歐盟近年環境氣候政策領域裡對外國衝擊力最大的一項發明,實質上等於對未達歐盟減碳標準的外國產品加徵「碳關稅」。
歐盟這項立法的邏輯是基於歐洲生產商受到嚴格二氧化碳減排要求,為免在地產品因減碳增加成本而不敵進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所以推出CBAM,要求外國高碳排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時,須先花錢購買減碳憑證。
該機制自去年10月起展開2年過渡期,讓出口產品到歐盟的各國業者預先模擬、熟悉該怎麼運作;同時,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出口國也設法讓自己的碳費制度被歐盟接受,以扣抵CBAM、減少本國產業額外負擔,「肥水(碳費)不落外人田」。
然而,2026年CBAM就要正式落實,各國制度能否與歐盟接軌、產業減碳是否來得及跟上歐盟腳步,都還有許多問號和空白。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