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代謝速度顯著影響脂肪量

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可能成為預測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的新指標。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證實,體內咖啡因代謝速度會顯著影響體脂肪含量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道,這項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布里斯托大學與倫敦帝國學院組成的跨國團隊,使用了「孟德爾隨機化」的研究方法,分析近萬人的基因數據。研究專注於CYP1A2基因和其調節基因AHR的變異,這兩個基因負責控制人體分解咖啡因的速度。研究發現,帶有特定基因變異而導致CYP1A2基因表現較弱的族群(約佔總人口數的 10%-13%),其代謝咖啡因的效率較低,使得咖啡因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更長。
有趣的是,雖然這個「慢代謝族群」通常每日攝取的咖啡因較少,但他們卻普遍擁有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和全身脂肪量,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顯著較低。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經基因預測,較高的血漿咖啡因濃度與較低的BMI和全身脂肪量有關,且較高的血漿咖啡因濃度也與較低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相關。據估計,咖啡因對於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約有一半是透過降低BMI來實現的。」
「這表示代謝較慢者即使攝取少量咖啡因,也能持續刺激脂肪氧化與產熱效應,」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布里斯託大學的遺傳流行病學家伍爾夫解釋。過去雖有短期研究顯示咖啡因能促進減脂,但長期影響始終不明。這項研究則首次透過基因證據指出,維持血液中適量的咖啡因濃度,可能成為預防代謝疾病的潛在策略。研究團隊建議,未來可探索開發無熱量咖啡因飲料,以預防肥胖與相關疾病。
然而研究團隊也強調,咖啡因並非萬靈丹,過量攝取仍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此外,這項研究並未發現咖啡因濃度與心房顫動、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至於咖啡因對於健康的總體效益,還需更多研究來釐清。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