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研究:一種斷食法或有助逆轉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此症早於1906年由德國醫生Alois Alzheimer發現,因而以其名字命名。時至今日,醫學界仍未找到根治阿茲海默症的方法。然而,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已有數以百萬計人遵循的斷食法,可能有助於減緩、甚至逆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有關研究由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德斯普拉特(Paula Desplats)領導。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在10小時內進食可以改善認知功能,並減少澱粉樣蛋白的累積。據指,澱粉樣蛋白的累積是該疾病的主要特徵。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路透社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德斯普拉特。網圖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德斯普拉特。網圖

 

荷里活男星布斯韋利士幾年前先後宣布罹患失語及失智症。網圖
荷里活男星布斯韋利士幾年前先後宣布罹患失語及失智症。網圖

 

對於早上8點吃早餐的人而言,這意味著下午6 點就停止進食。

針對小鼠的研究還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改善小鼠的記憶力和睡眠習慣,這顯示這種飲食方式不僅可以預防癡呆症或失智症,還可以逆轉其症狀。

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德斯普拉特說:「不幸的是,阿茲海默症影響了我的家人,我一直想從事轉化科學研究,並以某種方式幫助患者。」「限時餵食是一種人們可以輕鬆且立即融入生活的策略。」

研究人員指出,約8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晝夜節律紊亂,包括夜間睡眠困難和認知功能下降。

晝夜節律被形容為人體的24小時內部生理時鐘,它調節睡眠、體溫、新陳代謝和荷爾蒙釋放等生理過程。很多時候,患者會在半夜不尋常的時間醒來,並在意識模糊的狀態下活動,這增加了他們受傷的風險。

睡眠週期的紊亂是許多阿茲海默症患者需要住院護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斯普拉特說:「我們假設阿茲海默症患者出現的晝夜節律紊亂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結果,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晝夜節律紊亂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項研究發表於《細胞代謝》雜誌上,透過讓一群經過基因改造而患上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採用不同的餵食模式,重點研究了阿茲海默症與晝夜節律之間的關聯。

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表現出記憶力變差、夜間過動以及大腦中出現澱粉樣蛋白沉積的跡象。對照組老鼠在固定時間進食,而實驗組老鼠每天只能在六小時內進食。食物的數量和營養價值沒有差異。實驗持續了三個月。

最後的結果顯示,每天被迫禁食18小時的老鼠,體內數十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發生了變化。這些老鼠的認知測試結果更佳,睡眠品質更好,晝夜節律也得到改善。

此外,科學家也發現先前存在的澱粉樣蛋白分子會分解,且其積聚速度會減慢。德斯普拉特指出:「我們開始發現,即使是先前存在的澱粉樣斑塊,也開始碎裂並縮小尺寸。」結果顯示,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可能透過調節晝夜節律來減少大腦中澱粉樣蛋白分子的產生。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