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去年批出5個的士車隊牌照,中標車隊須於一年內投入服務,距離7月死線只餘3個月,暫時只得兩支車隊試行,業界反映招聘司機有困難,稱一年籌備時間不夠。當局承諾今年內制訂網約車立法規管框架,其中一個如意算盤,正是等待的士車隊運作一段時間觀察成效,再就網約車問題拍板,但以目前情況看來,計劃似乎沒預期般順利。
的士車隊︱難聘司機、車輛不足 司機持觀望態度
中標車隊反映難聘司機、車輛不足,這與的士行業生態有關。業內人士解釋,的士司機傾向彈性上班、多勞多得,倘加入車隊,要跟從車隊規定、穿制服甚至有僱傭關係,責任提升但收入未必有顯著增加,自然欠缺加入誘因,不少司機均持觀望態度。近日有車隊試行服務,惟首日運作即「脫腳」,早上繁忙時間難以成功叫車。






的士車隊︱政府今年內交網約規管框架 車隊現況「有啟示」
事實上,的士業界本身零散難管,目前1.8萬個的士牌,由約9千名個人及公司持牌人持有,板塊碎片化,有車隊負責人就反映「收購」所需的士數目遇阻滯。
政府銳意改善的士服務,包括引入的士記分制、的士車隊,面對網約車需求與日俱增,當局去年7月提出立法方式規管網約車平台,但卻要再用一年時間做「乘客需求調查」,當時已被指是「以時間換空間」,透過引入的士車隊以改善業界服務水平和形象,視乎效果才就網約車立法拍板,包括派出多少牌照、相關標準等。
不過現時的士車隊籌備遇上各種阻滯,倘未來數月仍未妥善解決,甚至有車隊未達標而不獲發正式牌照,社會對進一步開放網約車的訴求只會有增無減,屆時政府一方面面對市民和網約平台壓力,同時的士界又強烈要求打擊白牌車,可說是兩面受壓。
民建聯議員陳恒鑌指,形容的士車隊「出師不利」言之尚早,始終是新事物,公眾需時消化。他指現時車隊司機、車輛數目不夠,但只要有生意、有錢賺,司機自會願意加盟,「人往高薪處走」。他相信隨着限期接近,車隊方面會有更多好消息。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認為,政府推出的士車隊制前,應早已預判到車隊雖有助改善部分的士服務質素,但根本問題是的士總體運力不足,牌照來來去去一萬多個,司機只是「塘水滾塘魚」,無法滿足市民需要。他指香港與澳門情況不同,市民出行需求浮動,繁忙與非繁忙時段相差很遠,一定要靠網約車補充運力,單靠的士做不到。他指放寬網約車是大勢所趨,政府在釐定規管框架時要正視現實。
運輸局回覆指,運輸署正進行研究,檢視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整體供求,交諮會工作小組會盡快向政府提交報告,政府今年內就規管網約車平台訂定立法建議。
去年未能中標的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周國強表示,司機主要看重收入,只要條件夠好,不相信無司機加入的士車隊。他指政府可強化統籌角色,包括牽頭推出「總APP」連結所有網約的士、協助業界更新科技設備等。
提到叫車平台,去年已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質詢,要求考慮在網上提供一站式網約服務,讓乘客毋須下載多個應用程式。目前車隊有各自手機App,倘日後「5支車隊5個app」,恐怕無法有良好用戶體驗。據聞當局亦同意「聚合平台」的重要性,但始終這是商業行為;有知情者指,車隊仍在試行階段,很難有私人公司有誘因牽頭設立平台,料短期內難以成事。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