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股權、私募信貸等另類投資工具,名稱聽起上來「高大上」,傳統來說亦主要由機構投資者參與。不過,特許另類投資分析師協會(CAIA Association)對《星島頭條》表示,有些另類投資產品,入場門檻低至10萬美元,但買家仍需有專業投資者資格。另類投資帶來的回報,往往較傳統投資產品高,例如私募信貸產品息率可能高達10厘至13厘,但要留意另類投資市場流通性有限,相關產品或會有贖回限制。
一般佔資產組合兩成
特許另類投資分析師協會大中華分會行業互動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浩然指出,另類投資並沒有劃一定義,一般來說,在傳統的股票、債券、外匯以外的工具都算是另類投資,當中包括私募股權、私募信貸、基建或房地產等實物資產、對沖基金以至虛擬資產等。調查顯示,有些機構投資者或高資產淨值投資者,另類投資佔整體資產組合兩成。
回報較傳統產品理想
黃浩然表示,另類投資流動性較低,但相對傳統投資產品來說,回報卻更理想,亦有分散風險作用。在各種另類投資當中,近期市場較多人談及的是私募信貸產品。

他續稱,有些公司未能取得銀行貸款,便轉而向另類投資的GP(General Partner)借貸,GP再將貸款組合打包變成基金產品賣給投資者。他指出,以私募信貸當中、還款次序較前的SDL(Senior Direct Lending)來說,近期都有10%至13%回報,高於傳統的公開市場債券,例如美國高收益率債券只是8%左右,投資級別債券也只是略多於5%。
不過,傳統債券有信貸評級公司發出的評級,而這類私募信貸產品通常只是由GP本身的專業人員評估。此外,這類產品並沒有持續公開報價,價值要由估值師定時評估。
另類地產項目選擇多
另類投資除了有可能帶來更高回報,也可帶來更多選擇。黃浩然指出,在另類投資當中,涉及房地產項目的產品種類可以很廣泛,例如AI熱潮令數據中心物業更受歡迎,電子商貿發達,亦推高對貨倉以至更專門的冷凍倉需求。近年商廈行情受到在家工作潮流打擊,但一些有化學、生物實驗室設備的物業,需求卻相對健康。
部份10萬美元可入場
以往另類投資產品入場門檻動輒以百萬美元計,近年私人銀行亦有向客戶銷售一些另類投資產品,門檻較以往降低。最近,有些金融科技平台參與銷售,他說部份產品可能低至10萬美元已經可以入場。不過,購買這類產品的人士,本身要有專業投資者資格,即是擁有100萬美元的流動資產。
此外,由於另類投資資產流動性不足,這類產品通常有贖回限制,例如以整個產品來說,每季只限贖回5%資產。當資產價格大幅波動時,有些產品更有可能暫停贖回,投資者須留意產品發行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