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圖則可令建築過程事半功倍。隨着時代進步,當代建築師在繪畫建築圖則時,毋須再依賴手繪2D平面圖,而是可選擇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通過3D模型進行設計,更可減省建築階段的人手工作。屋宇署指,近年積極將BIM技術推廣至私人發展項目,包括提供多種免費BIM自動核查工具,冀在2029年達成私營業界全面採用BIM繪圖。
BIM技術支援建立3D模型 提升準確度兼儲存用料等資料
屋宇署高級屋宇測量師(新界東4)張家禮表示,傳統上建築圖則使用2D方式製作,若當中有計算誤差,則圖紙亦可能出錯,要手繪修正工作量甚大。而BIM技術則支援建立虛擬的3D模型,能提升準確度,並且可透過模型參數,同步儲存牆壁所用物料、門戶尺寸的信息在圖則中,有助測量師作進一步分析,「另入則時電腦無法讀取二維平面圖內的信息,但BIM信息則可自如讀取」。





屋宇署: 冀2029年私營界別全面採用BIM 並完成法例修訂
屋宇署助理署長(拓展1)茹澤生補充,為推動BIM應用,政府在2018年起已要求顧問公司及承建商,在處理預算達3000萬元或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時,須透過BIM提交建築圖則。現時雖然無硬性規定私人項目跟從,但為鼓勵業界使用,發展局已在2023年發布《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提出由明年起要求有1000個或以上單位的住宅項目,包括私人工程,也要以BIM呈交至少「一般建築」圖則及「上蓋結構(構架)」圖則,更冀在2029年達成全面在私營界別採用BIM,並完成有關法例修訂。
茹澤生又透露,截至今年2月底,屋宇署已收到25個私人項目採用BIM製作及呈交圖則。對未來是否全數工程項目都須用上BIM,他指仍在諮詢業界意見,或在部分項目作「先行先試」,「業界反映在商業大廈或機構建築等大型項目,更有動力使用」。茹又提及,BIM軟件需定期做軟硬件升級,業界要投入一定成本及培訓時間,但BIM技術有助在工程後期減少浪費,加快效率。他說:「署方在去年底已完成首輪持份者諮詢,普遍意見支持推動BIM方向,亦建議政府提供不同支援,今年第三季計劃再次諮詢持分者」。
明年首季擬推「樓宇間距規定」評估工具 可在屋宇署網頁免費下載
另屋宇署已在2019年制定相關指引,供私人業界在在使用 BIM「擬備圖則」時作參考;署方亦開始接受BIM檔案,作為核證建築面積計算的輔助資料。為增加業界使用BIM誘因,屋宇署在2023年9月公布「優化總樓面面積寬免機制」時,亦將採用BIM列為其中一個「特定標準」,符合資格者,可獲「環保及適意設施」總樓面面積寬免。署方也同步開發出一系列自動核查工具,包括樓面面積計算、衛生設備及消防安全等用途,方便業界利用BIM制作圖則;明年首季亦計劃推出「樓宇間距規定」評估工具,全部可在屋宇署網頁免費下載。
對本港私人市場工程量近年下滑趨勢,會否影響BIM推廣,茹澤生認為影響應該不大,因前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出,在去年第二季起邀請房協、市建局和港鐵為其住宅項目,呈交BIM模型及圖則,因相關機構與私人顧問公司、承建商和發展商亦有合作,可借此累積BIM的實踐經驗,並推動相關技術的持續發展。
記者 郭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