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詐騙服務機構Cifas近日指出,在英國,網上出售身分信息已形成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人們這樣做往往是為了獲得經濟回報,但若信息被犯罪分子盜用,可能面臨巨大風險。
綜合《獨立報》、天空新聞台報道,Cifas發布報告稱,今年1月至6月,有超11.8萬起涉嫌身分欺詐的案件被記錄在案。其中,人工智能(AI)生成的合成身分和可以繞過安全檢查的偽造檔案加劇了這一威脅。
報告強調,人們出賣自己的身分通常是為了獲得有吸引力的經濟回報。但Cifas警告說,犯罪分子一旦獲得合法的身分憑證,就可能以此名義發放貸款或實施其他犯罪活動。
Cifas指出,犯罪分子正在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來偽造身分、偽造文件,並以「驚人的準確性」繞過驗證系統的檢查。身分欺詐風險已經蔓延到各個行業,包括汽車保險中的虛假申請和身分盜竊,移動帳戶收購,以及與賭博有關的身分欺詐,一些犯罪分子甚至盜用逝者的身分。
Cifas稱,涉及員工欺詐僱主的案件也有所增加。一些企業表示,越來越多員工為了獲得崗位而隱瞞自己的背景信息。同時也有秘密身兼多職者,他們在僱主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偽造的推薦信,從事多種工作,此類現象已成為僱主面臨的一個持續威脅。
報告指出,今年1月到6月,Cifas會員已向國家欺詐數據庫(NFD)報告了超過21.7萬起欺詐風險案件。Cifas的成員包括銀行、零售、保險和電信機構。Cifas首席執行官邁克.海利表示,欺詐已成為一項全國性的緊急事件,人工智能使其變得更加複雜,更難被發現,加劇了這種威脅。任何部門、企業或個人都無法倖免。
海利認為,應對風險需要通過跨部門合作以及資料和情報共享,採取緊急協調行動。「只有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搶在犯罪分子前面,防止公眾和機構受到傷害。」
據悉,英國政府將在秋季引入新的數據保護法案,該法案將允許監管機構對未能保護公眾資料並將其暴露給欺詐者的公司處以高額罰款。在身分欺詐案件中,受害者通常不對經濟損失承擔責任,但會給他們造成嚴重的精神痛苦,並對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倫敦市警察局經濟犯罪局局長特此警告,人們在社交媒體和其他線上平台上發布個人資訊的現象已司空見慣,這令欺詐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竊取他人的身分信息。偵探警司葛籣.馬利瑞則提醒人們警惕索要個人信息的人,「網絡安全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敦促每個人確保所有設備都進行了安全設置,無論在家還是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