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摩爾人街」走入歷史

原名路牌在更名日前一天被劃上刪除紅線。中央社

8月23日是世界廢除奴隸貿易紀念日,德國柏林舉行街道更名儀式,把落成於18世紀初的市中心「摩爾人街」(Mohren Street)正式更名為「安東.威廉.阿莫街」,為德國反省殖民歷史翻新頁。
摩爾人(Mohr)原指來自北非的回教徒,儘管他們膚色並不黝黑,中世紀後歐洲人逐漸用Mohr代指來自非洲大陸的深色人種,帶有貶義色彩。
如今「摩爾」一詞與「黑鬼」(Nigger)相同,被廣泛視為種族歧視用語。1990年代開始,德國即有不少聲音呼籲應修正這條柏林古老街道的名稱。
反對更名的保守派人士主張,摩爾人只是歷史稱謂,將其視為歧視是過度詮釋。他們批評倡議團體藉改名篡改歷史,並支持歷史學者艾里建議,在街道設置說明牌交代背景與爭議,而非徹底易名。倡議團體「柏林去殖民化」則反駁,這種說法反映出對種族主義的狹隘理解。
協會成員德拉表示,歧視不必然出於主觀惡意,歷史語言中對黑人的標籤已構成系統性壓迫;而街道更名的目的,並非抹除歷史,而是讓反抗奴隸制與殖民主義的人物被重新看見。
舉行更名儀式後,存在於柏林市中心超過300年的摩爾人街及同名地鐵站,正式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以德國首位非裔博士阿莫(Anton Wilhelm Amo)命名。
阿莫約於1703年出生於今日西非國家加納,童年時被荷蘭西印度公司擄至歐洲,後在德國接受教育,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他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大學教師,其人生歷程從被奴役者轉變為啟蒙時代思想家,象徵知識自主與抵抗殖民主義的力量。這場街道更名在德國社會具有深刻意涵,進一步為德國反省殖民歷史翻新頁。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