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秘史︱清朝幾時有電用? 慈禧首見燈膽反應曾鬧笑話

智能手機年代許多人也有電量焦慮,要「尿袋(充電寶)」跟身。中國在晚清時首度引入電力照明,不過使用者卻不是大清的皇室貴族,而是英國人。後來,北京紫禁城終於亮起電燈,還令慈禧太后一度大驚脫口而出指是「發光的茄子」,引得群臣捧腹大笑。

英國人建中國首間電廠

中國開始發電,離不開洋人。1879年5月,即清光緒五年,英國電氣工程師畢曉浦(J.D. Bishop),任職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他於乍浦路一幢倉庫,成功用10匹馬力的蒸汽機做動力,帶動自激式發電,點燃碳極弧光燈,點亮了中國史上首盞電燈。

電燈引入後,因電費高昂,一般民眾還是靠油燈照明。小紅書@一休古玩
電燈引入後,因電費高昂,一般民眾還是靠油燈照明。小紅書@一休古玩

 

中國在清末時引入電燈。網圖
中國在清末時引入電燈。網圖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小紅書@拾光伴飯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小紅書@拾光伴飯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小紅書@拾光伴飯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小紅書@拾光伴飯

 

遠東第一大電廠的楊樹浦發電廠。網圖
遠東第一大電廠的楊樹浦發電廠。網圖

 

遠東第一大電廠的楊樹浦發電廠。網圖
遠東第一大電廠的楊樹浦發電廠。網圖

 

1933年上海最高建築楊樹浦發電廠的煙囪。小紅書@橫馬路 豎馬路
1933年上海最高建築楊樹浦發電廠的煙囪。小紅書@橫馬路 豎馬路

 

1933年建的楊樹浦電廠的105米烟囱,是當時上海的最高建築。小紅書@橫馬路 豎馬路
1933年建的楊樹浦電廠的105米烟囱,是當時上海的最高建築。小紅書@橫馬路 豎馬路

 

電燈引入後,因電費高昂,一般民眾還是靠油燈照明。網圖
電燈引入後,因電費高昂,一般民眾還是靠油燈照明。網圖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上觀新聞
1882年7月26日晚,上海外灘亮起中國首盞電路燈。上觀新聞

 

寧波電廠。小紅書@胡說寧波
寧波電廠。小紅書@胡說寧波

 

老照片中更換電路燈燈泡的情況。網圖
老照片中更換電路燈燈泡的情況。網圖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清朝最強女海盜鄭一嫂曾當娼 統領逾萬人連朝廷都忌三分

至於,正式工業發電,則到數1882年英國人李德爾(R.W. Little)成立上海電氣公司(另上海電光公司),在美國購入11.63千瓦的發電裝置,於大馬路31號A創辦上海首座發電廠,標誌中國踏入現代,讓電力成為新能源開始在中國應用。

這座發電廠,比法國巴黎火車站電廠晚7年,和愛迪生在美國建立電廠是同一年,比俄國聖彼得堡電廠還早一年,比日本東京電燈公司早5年。可以說,中國的電力工業是走在世界前列。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溥儀大婚汽水奉客 「天津山海關」被譽最好味關鍵因……

上海成全球第三用電燈城市

當時上海蘇州河傍的酒店Astor House(今浦江飯店)率先引入電燈這尖端玩意。在1882年7月26日晚上7點,上海外灘6.4公里長的供電線上,沿外灘到虹口招商局碼頭,共有15盞弧光電燈被點亮,其中有7盞,位於Astor House內部及花園。

上海外灘亮起電路燈,令上海成為全球繼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後,第三個使用電燈照明的城市。據說,當晚亮燈時,南京路和外灘碼頭擠滿圍觀的民眾長達數里。

慈禧太后看到電燈泡亮起,驚呼「發光的茄子」。網圖
慈禧太后看到電燈泡亮起,驚呼「發光的茄子」。網圖

 

故宮博物院藏「愛迪生」牌電燈泡。網圖
故宮博物院藏「愛迪生」牌電燈泡。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937年前華商電氣公司的發電機組。黃浦區檔案館
1937年前華商電氣公司的發電機組。黃浦區檔案館

 

1918年,上海的華商電氣廠。黃浦區檔案館
1918年,上海的華商電氣廠。黃浦區檔案館

 

電燈的引入,讓中國人不用再依賴煤油燈照明。網圖
電燈的引入,讓中國人不用再依賴煤油燈照明。網圖

 

老照片中的上海電街燈。網圖
老照片中的上海電街燈。網圖

 

老照片中的上海電街燈。網圖
老照片中的上海電街燈。網圖

 

1895年英國人贈送給慈禧太后的發電機,最終流落到寧夏鹽池縣博物館。網圖
1895年英國人贈送給慈禧太后的發電機,最終流落到寧夏鹽池縣博物館。網圖

 

中國在清末引入電燈,首先在上海亮起。網圖
中國在清末引入電燈,首先在上海亮起。網圖

 

20世紀初,乾清宮的吊燈。網圖
20世紀初,乾清宮的吊燈。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1888年12月,北京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網圖

 

故宮內的吊燈。網圖
故宮內的吊燈。網圖

 

慈禧太后看到電燈泡亮起,驚呼「發光的茄子」。網圖
慈禧太后看到電燈泡亮起,驚呼「發光的茄子」。網圖

 

而7月26日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力史上重要日子,現時在上海南京路大丸百貨門前1882廣場,便復刻了「中國第一盞電燈」的模型,以茲紀念。

反而,電燈進入紫禁城,卻曾鬧出不少笑話。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慈禧太后,初初看到電燈樣品覺得不吉利,並不同意安裝。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中國鞋王」回力曾助女排拿奧運冠軍 百年威水史成就國民「白飯魚」

慈禧驚呼「發光的茄子」

至1888年12月,北洋大臣李鴻章奏准,由丹麥購進一台15千瓦發電機,在中南海西門外設立了北京西苑電燈公所。讓北京城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裏亮起,紫禁城告別了只靠庭燎(無煙火炬)和大蠟(燭)照明的年代,讓大內晚間也可光如白晝。

坊間流傳,慈禧太后看到電燈亮起一刻,驚訝得脫口而出指燈炮是「發光的茄子」,令群臣也忍不住大笑。

見識過電燈泡不怕風又無煙加上巨亮的好處後,原本抗拒這玩意的慈禧,態度180度轉變,下令全個皇宮也要改用。

可是,當時皇宮只有一台發電機,入滿柴油也只能持續發電2小時,根本難以滿足慈禧晝夜通明的要求。直至1899年,北京第一座發電廠啟用,才解決了這個內務府太監的煩惱。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鳳凰單車百年浮沉周恩來曾大讚 昔日娶老婆「三轉一響」必備聘禮?

供電問題解決,電費卻成清宮沉重負擔。由於電力在當時是稀缺的新能源,電費十分昂貴,只能是皇族巨賈可用得起,但在國庫已經空虛的情況下,電費開支便難為了戶部。

據清《神機營檔》,為滿足慈禧的照明要求,僱用20名維護電燈的工匠及電費開支,每年便要6萬両白銀,以2018年的幣值計算,等於每年要耗用1740萬人民幣。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