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指出,數位化是金融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AI與區塊鏈等技術可顯著提升服務效率、優化信貸評估,但需妥善解決算法偏見、數據隱私及金融穩定等問題。對此,香港採取「政府治理+公私協作」雙輪驅動模式,構建活力金融科技生態,並提出三大核心方向。
金融創新須扎根實體經濟
其一,金融創新須扎根實體經濟與民生。他以「商業數據互換平台(CBI)」為例,該平台自2022年上線以來,已連接含政府機構在內的17家數據供應商,支持逾7.1萬宗中小企業貸款申請,涉及金額逾580億元,幫助企業憑數據獲得更公平的信貸支持;在支付領域,「快速支付系統(FPS)」不僅革新本地跨行轉賬,更實現跨境聯通,與內地網上銀行支付系統、泰國PromptPay對接,為用戶提供即時跨境支付服務。
其二,監管需主動作為,成為創新推手。金融監管機構兼具「風險防控」與「市場發展」使命,透過監管沙盒讓創新者在可控環境中測試新產品。以資產代幣化為例,去年啟動的「Project Ensemble」匯集本地與國際參與者,探索代幣化資產、平台互操作性及行業標準,即將推出實質性試點;政府更以身作則,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既樹立市場標桿,也推動可持續數字金融發展。
其三,創新必須兼顧責任與可持續性。數字資產監管上,香港堅持「同活動、同風險、同監管」原則,明確穩定幣定位是「便利跨境交易與實體經濟」,僅向具備真實場景、穩健模式的申請者發牌;AI領域則透過「AI+」策略推動跨領域應用,並於去年10月發布《金融服務業負責任使用AI政策聲明》,以「推廣應用+防範風險」雙軌模式,應對網絡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
核心定位是連接中外「雙向平台」
談及香港未來角色,陳茂波強調,面對複雜外部環境,香港的核心定位是連接全球與內地的「雙向平台」。一方面,普通法體系、法治原則、獨立司法及自由港屬性,構成外資熟悉的營商環境,持續吸引全球業務與投資流向內地;另一方面,隨內地企業加速全球化、優化產業鏈,香港將成為「走出去」的關鍵支撐——以寧德時代近期在港上市為例,該案作為目前香港市場最大IPO之一,體現內企透過香港融資支持海外擴張的需求,此類需求未來將逐步增加。
他進一步指出,香港的價值不僅限於金融,其頂尖專業服務業遵循國際最佳標準,可為出海內企提供全方位支持,即既充當「風險管理夥伴」規避國際市場風險,也作為「專業指南」協助海外運營。對香港發展,陳茂波持樂觀態度,認為挑戰中蘊藏更多機遇,「雙向平台」定位與綜合服務能力,將幫助香港持續鞏固全球金融科技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