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地鐵設優先座 長者遇讓座未必開心

法國巴黎地鐵有「優先席」(places prioritaires),但椅子並沒有以不同顏色區分,只在特定區域上方貼了「請禮讓我們」的標誌貼紙。一般而言,沒有座位是優先席;或者說,只要有心,所有座位都可是優先席。
根據巴黎大眾運輸公司(RATP)官網,優先席是保留給9種有需求者。排序第一的是退伍或傷殘士
兵,接著是視障者、身心障礙勞工、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
排序第五的則是孕婦,接續為帶4歲以下幼童者、沒有明確站立困難的不適民眾、持有站立困難卡者。而優先順序最末者,則是75歲以上長者。
巴黎地鐵以擁擠聞名,尖峰時期必定滿座,民眾看到位子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坐下。若出現明顯需要位子的人,例如手拄柺杖、步履蹣跚的長者、孕婦、抱嬰兒者、身障人士等,大多人都會主動讓位,無論該座位旁是否有「優先席」貼紙。
對於顯然有需求者還好辦,但「75歲以上長者」,就比較棘手了。一般而言,法國銀髮族多不服老,每天健行慢跑、生活充實忙碌,將自己打扮得體面亮麗的7旬以上長者比比皆是,更不喜歡隨意被貼上「老」、「孱弱」等標籤。
網絡媒體Slate一篇文章就分析為何法國年長者面對「突如其來」的讓座,大多會顯得無所適從,甚至不開心。
62歲的大學文學教授埃爾維就向Slate表示,第一次在第戎(Dijon)輕軌上遇年輕男子讓座時他大受震驚,脫口而出:「天啊,我又不老」。語畢空氣凝結,他也感到窘迫,因為他知道對方是好意的。
知名新聞工作者畢佛(Bernard Pivot)在書中也曾講到類似經驗,「有天在地鐵上,第一次有位年輕女子起身讓位給我,我差點給了她一巴掌」。
網友@savanabay則在社交媒體X上哀歎,「今天早上一個年輕人很客氣地在地鐵上讓座給我…當頭棒喝!……我看起來有那麼老了嗎?」
專攻老年化的社會學家比雷分析,之所以法國年長者不喜歡隨意被讓位,是因為此舉凸顯了「鏡像效應」,即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形象以進一步認識自己。埃爾維說,「我不笨,當然知道自己力不如前,但當知道他人眼中的我們看來脆弱時,這可不是好消息」。比雷分析,「這會讓我們接收到自己不願看到,且可能不太喜歡的形象」。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