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反對歐盟預算草案擬補貼核能

歐盟提出2028至2034年預算草案,計劃開放部分資金用於發展核電,成員國立場分歧。德國表態反對,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需承擔約1/4預算,強調不應用德國納稅人的錢支持傳統核電發展。
歐盟執委會上周提出總額2兆歐元的中期預算規劃草案,首度允許成員國可在分配到的預算份額中,用於建設「新的或額外的核分裂能源發電容量」。
若這項草案獲得通過,將代表歐盟能源政策的一項重大轉變,因為現行預算架構仍明確禁止成員國使用歐盟資金建設核電廠。
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對於是否開放核能補助看法不一。法國與瑞典等長期推動核能納入歐盟氣候政策的國家,傾向支持歐盟執委會的預算提案。
德國政府近期已多次對外表達反對立場。社民黨(SPD)籍環境部長施奈德(Carsten Schneider)率先表態,表示德國尊重其他國家的核電選擇,但不接受動用歐盟預算補助這條「昂貴的道路」。
儘管如此,聯邦政府內部對於是否支持歐盟補貼核能仍存不同意見。由基民盟(CDU)主導的經濟與能源部回覆德媒查詢時表示,相關提案仍在詳細審查中,並強調內部仍需協調,暫不發表評論。
總理默茨則在日前召開的夏季記者會上定調當前德國政府立場,強調德國納稅人承擔歐盟約1/4預算,在支持歐盟核能發展方面「空間有限」。呼籲歐盟尋求更多自主財源,減輕對成員國的稅收依賴。
2023年,德國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目前正進行全國28座核能設施的拆除作業。根據《柏林日報》報道,位於前東德的萊因斯貝格(Rheinsberg)核電廠,自1966年啟用以來,至今仍有大量輻射污染設備等待處理,拆除進度緩慢。
儘管德國在歐盟預算案中否定傳統核能選項,但默茨政府上任後,持續投入核融合的研究與發展。近期由基民盟姐妹黨基社盟(CSU)聯邦研究、科技與太空部部長貝爾提出的50億歐元「高科技發展計劃草案」中,核融合即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並列6大聯邦政府強化德國創新與展業競爭力的項目。
歐盟預算草案仍需獲得27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未來幾年將展開漫長磋商與談判,外界普遍預期,核能補助條款將成為其中最具爭議的內容之一。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