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B戰鬥機隊陷多重困境

國家審計署近日發布報告,揭示海空軍F-35B戰鬥機機隊正面臨人員短缺、設施滯後、裝備配套不足及後勤保障薄弱等多重困境,實際作戰效能與預期存在顯著差距。中評社報道,F-35B被軍方視為構建航母打擊群和遠程打擊力量的核心裝備,其現狀在軍方內部引發擔憂。
審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列裝的F-35B中僅33%達到「全任務能力」(可執行全部7項核心任務),具備「基本任務能力」(至少執行1項任務)的比例為50%。報告指出,人員和保障體系的缺陷已嚴重制約F-35B機隊作戰能力的發揮。
人員短缺問題,貫穿工程師、網絡安全和飛行隊伍全鏈條。F-35B工程師隊伍編制到位率僅58%,工程保障能力不足直接導致海軍第二支F-35B前線中隊組建被迫推遲。網絡安全人員缺乏影響搭載複雜軟件和任務數據的作戰平台正常運行。飛行員儲備同樣告急,F-35B飛行員與戰鬥機配比顯著低於國際水平,飛行教官缺口尤為突出。比如,空軍第207中隊編制需16名全職教官,目前僅配備5人,導致新飛行員培訓周期延長、戰鬥力生成受阻。
基地設施建設滯後,也是一大問題。儘管F-35B主基地——馬勒姆空軍基地已完成跑道、維護機庫和「閃電作戰中心」等專用設施改造,但多數營房宿舍破舊、生活設施匱乏,熱水供應不穩定,導致人員招募和留任困難。
專用設施缺失進一步加劇保障困境。第809海軍航空兵中隊因缺乏永久性設施,至今無法從馬勒姆基地遷出獨立運作,只能在臨時板房開展工作。用於檢測和維護戰鬥機隱身性能的「飛機特徵評估設施」(ASAF)原計劃2021年啟用,現推遲至2030年以後。
報告指,制約F-35B機隊實戰能力的最致命短板是遠程空戰武器的缺失。當前軍方F-35B主要依賴「寶石路Ⅳ」激光制導炸彈。該彈藥射程有限、不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難以適應高強度對抗環境。替代方案「矛」-3導彈因供應商履約不力、零部件短缺等問題,整合計劃推遲至2030年左右。
備件短缺問題同樣嚴峻。受美國「全球保障方案」未能按需擴容影響,F-35B備件供應嚴重滯後。去年10月至今年1月F-35B因缺件停飛時長超標準值2倍以上,「無法執行任務狀態」時間超出預期近三分之二。雖可通過臨時調撥備件和維護人員緩解上述問題,但需以削弱本土訓練保障能力為代價。
審計署強調,若不盡快補齊保障短板,軍方航母打擊群預期作戰能力恐成空談。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