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尋水獺足跡 解老虎傳說 楊劍煥化身偵探追查生態謎團

香港地少人多,但物種豐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中國保育部保育經理楊劍煥,多年來穿梭山林濕地,致力尋找、記錄和守護野生動物。他近年進行多項研究,發現不同物種正面臨生存威脅,以本港僅存的歐亞水獺族群為例,過去只在米埔出沒,近年已擴展至上水梧桐河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一帶,更需加強保育;他亦發現,隨觀賞植物來港的外來物種白唇樹蜥已默默擴散,遂「吹哨」提醒社會關注。他更化身「動物偵探」,在野外收集動物「便便」作基因化驗,並從舊報紙中引證本港曾出現雲豹。這些看似冷門的工作,卻總讓他滿懷雀躍。他期望,人類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楊劍煥早年到柬埔寨考察。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早年到柬埔寨考察。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出席公開講座,與市民分享保育動物的經歷。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出席公開講座,與市民分享保育動物的經歷。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今年初,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等多個保育團體,公布《香港生物多樣性現狀2025》報告,揭示本港886個物種中,有21種已在本港滅絕,超過25%的物種正面臨本地滅絕危機。

楊劍煥於2012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一直專注兩棲類、爬行類及哺乳類動物的生態保育工作,先後到過海南島及雲南的山野進行長臂猿考察,又到柬埔寨的原始森林實地調查。疫情期間,他與團隊留守香港,進行多項本地物種的研究,驚訝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生物物種之豐富,惟研究結果卻有喜有憂。

楊劍煥自2012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自2012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棲息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歐亞水獺族群近年備受關注。在本港出現的歐亞水獺,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水陸兩棲動物。自上世紀以來,本港水獺的數量及分布出現巨變,由昔日棲息維港,到今日僅活於米埔自然保護區,數量僅維持在個位數。楊劍煥與團隊的研究發現,近年於濕地公園、上水梧桐河河道,甚至大嶼山以北、位置偏遠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都有水獺出沒的紀錄,令人鼓舞。

「便便」要夠新鮮做基因檢測

楊指,水獺屬夜行動物,行蹤極隱秘,地域性強,活動範圍廣,過去極少曝光,要成功追蹤絕不容易,發展成熟的基因檢測幫上大忙,方法是透過搜集懷疑水獺的排泄物進行基因檢測,從中確認水獺的活動範圍。他提到,適合且能成功檢測的「便便」要夠新鮮,惟夏天下雨或酷熱高溫,都可能令「便便」被沖走或加速降解,幸好團隊是經驗豐富的「鏟屎官」,總能找到合適的樣本,其中濕地公園、梧桐河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水獺出沒的紀錄,皆經基因化驗確認。團隊其後在濕地公園設置紅外線相機,終拍攝到水獺的身影。

楊劍煥及團隊利用基因檢測分析水獺排遺樣本,確認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等地有水獺出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及團隊利用基因檢測分析水獺排遺樣本,確認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等地有水獺出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及團隊利用基因檢測分析水獺排遺樣本,確認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等地有水獺出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及團隊利用基因檢測分析水獺排遺樣本,確認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等地有水獺出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與團隊於濕地公園拍攝到水獺身影。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與團隊於濕地公園拍攝到水獺身影。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最令他回味是在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發現水獺的經歷,他憶述,去年2月隨團隊到島上考察。他稱,過去文獻曾記錄在大嶼山發現水獺,抱着嘗試的心態前往,沒想到果然發現疑似水獺排遺,小心翼翼檢取樣本,首次檢測已確認為水獺所留,但因樣本較乾,擔心影響準確性,着同事反覆檢測,最終4次檢測結果一致,確認水獺曾經出沒,不枉此行。他強調,從事科研不容半點僥倖,要如偵探查案一絲不苟。

不少保育團體關注,若「北部都會區」開發濕地,恐對棲息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水獺族群帶來影響。他指,水獺覓食及棲息需要大片空間,「單靠一個米埔自然保護區,不足以維持一個水獺族群。」他希望當局在發展之餘兼顧保育水獺,如維持整個后海灣濕地的完整性。他亦希望擴大調查範圍至整個大嶼山,安裝紅外線相機,拍攝水獺「真身」,搜集有用數據。

歐亞水獺警覺性高,圖為紅外線相機於夜間拍攝到的水獺照片。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歐亞水獺警覺性高,圖為紅外線相機於夜間拍攝到的水獺照片。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希望未來在大嶼山進行大規模的水獺研究。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希望未來在大嶼山進行大規模的水獺研究。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但佔地40%的郊野公園,成為赤麂、野豬、赤腹松鼠及豹貓等動物的棲息地,當中包括本港獨有的原生物種。楊劍煥近年另一研究是關於外來物種白唇樹蜥,對原生物種「變色樹蜥」構成威脅。

他稱,白唇樹蜥的習性與食物跟變色樹蜥相近,而原產於東南亞國家及內地、長有鮮艷藍色鱗片的白唇樹蜥,估計早年隨觀賞植物來港,現時已落地生根,當中在大埔上村、西貢市中心及迪欣湖繁衍,上述地區已鮮見變色樹蜥,憂慮一場「藍蜥風暴」悄悄上演,變色樹蜥或被較強壯的白唇樹蜥取代。

楊劍煥關注白唇樹蜥帶來的物種威脅。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關注白唇樹蜥帶來的物種威脅。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藍蜥風暴」漸取代變色樹蜥

對於動物物種的確認,他有一份執着。他及團隊2年前到沙頭角考察,偶遇1名剛從外國回港的老村民,對方告知1940年代蓮麻坑村村民曾合力生擒「小老虎」,於是發揮「動物偵探」本色展開調查,翻查中央圖書館收藏的舊報紙,找到1948年12月確有「小老虎」被擒的報道。他將照片發給外國貓科動物專家,對方根據小老虎身上的雲紋斑點,推斷該動物為小型貓科動物雲豹,順利解開謎團,亦成了本港首宗有記錄的雲豹個案。

在他眼中,城市發展及外來物種入侵,都是人為後果,但他相信人類與自然不是完全對立,「希望創造更多和諧共存的空間。」

早前,楊劍煥獲邀拍攝港台節目《大自然生態人4》,分享對外來物種及本港哺乳類動物的研究,相關節目將於本周六晚播出。

楊劍煥的妻子亦從事保育工作,兩人帶同兒子到訪江蘇鹽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受訪者提供
楊劍煥的妻子亦從事保育工作,兩人帶同兒子到訪江蘇鹽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受訪者提供

 

近日楊劍煥及家人到馬來西亞旅遊,晚上他帶8歲兒子到野外找青蛙。 受訪者提供
近日楊劍煥及家人到馬來西亞旅遊,晚上他帶8歲兒子到野外找青蛙。 受訪者提供

 

最難忘與毒蛇「莽山烙鐵頭」狹路相逢

楊劍煥是兩爬動物迷,多年來在訪尋動物時經歷頗多奇遇,包括早年於湖南省追尋當地毒蛇「莽山烙鐵頭」,竟在凌晨於草叢與之相遇,至今難忘。

莽山烙鐵頭主要分布湖南省,全身長有草綠色和橄欖綠色交集的迷彩花紋。他稱,一直對莽山烙鐵頭着迷,2010年大學畢業後與數名同學前去莽山尋蛇。他憶述,當晚眾人冒雨四處找尋均沒有發現,回程之際決定於距旅館數百米處下車,嘗試在路旁找尋,司機則載着相機等裝備回旅館。

楊劍煥難忘雨夜遇上莽山烙鐵頭(箭嘴)的經歷,驚訝於蛇的美麗。 受訪者提供
楊劍煥難忘雨夜遇上莽山烙鐵頭(箭嘴)的經歷,驚訝於蛇的美麗。 受訪者提供

 

楊劍煥難忘雨夜遇上莽山烙鐵頭的經歷,驚訝於蛇的美麗。 受訪者提供
楊劍煥難忘雨夜遇上莽山烙鐵頭的經歷,驚訝於蛇的美麗。 受訪者提供

 

豈料才走出幾步,他發現草叢中出現一條逾1米長的墨綠色大蛇,定睛細看,赫然發現是莽山烙鐵頭,喜出望外,可惜當下沒帶相機,決定讓友人留守,自己則脫下水鞋,赤腳跑回旅館取相機。他稱,莽山烙鐵頭屬伏擊型蛇類,動作緩慢,只要不作挑釁、保持距離,便可保安全,當拿着相機跑回草叢時,發現友人與蛇仍在對望,立即拍下多張珍貴照片。

他提到,該蛇眼珠的花紋與頭部的形態極相似,讓他驚訝,「幾乎分辨不出眼珠在哪裏。」他指,訪尋動物除了熱血,還要一點運氣。

「憑祥瞼虎」遭濫捕 寧守護暫不發表新物種

楊劍煥熱衷於搜尋及發表新物種,盼喚起世人保育和關注。然而,早年於廣西的經歷,讓他反思發表新物種與保育之間要取得平衡,曾因此不發表新發現的守宮。

楊劍煥已發表逾70篇關於動物新品種的論文,包括30多種兩棲及爬行動物。他指,每次發現新物種都感興奮,當中於廣西及廣東,曾發現4個新品種守宮,包括以「嘉道理兄弟」命名的「嘉道理瞼虎」。他不諱言,發表是希望喚起世人對新物種的保育和關注,但留意到有不法集團會按論文所述的發現地點進行搜捕,並將動物供應黑市。

楊劍煥發現新物種「嘉道理瞼虎」,以嘉道理兄弟命名。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楊劍煥發現新物種「嘉道理瞼虎」,以嘉道理兄弟命名。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

 

他坦言,人類的貪婪是許多物種面對的另一大威脅,如中港「異寵熱」便掀起濫捕潮。廣西是豹紋守宮主要分布地,而豹紋守宮是近年熱門寵物。早在90年代,曾有港人於廣西憑祥市發現新品種的豹紋守宮,並命名為「憑祥瞼虎」。數年前,楊到當地考察多日卻未發現該種守宮,向村民查詢才得知,曾有商人出高價收購該物種,自此憑祥瞼虎難再於郊野發現。

楊感歎,那次在憑祥的所見所聞,讓他深深反思,最後決定暫不發表新發現的守宮,期望藉此避免引發生態災難。

記者:關英傑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