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上的不實訊息引發有關避孕藥的「反安慰劑效應」,促使女性對避孕藥產生負面看法,導致許多人最終放棄服用。
《衛報》報道,所謂「反安慰劑效應」與「安慰劑效應」是相反概念,意指即使患者沒有病,或已接受有效治療,但因對疾病或療效產生負面預期,而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疾病。
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家指出,避孕藥仍是最受歡迎的避孕方式,但接受國民健保署(NHS)性健康服務並使用避孕藥的女性比例,從2020年至2021年的39%,下降到2023年至2024年的28%,因此他們首次將「反安慰劑效應」與避孕藥的使用聯繫起來。
專家認為,避孕藥使用率的下降,以及2/3使用避孕藥的女性在2年內停止使用避孕藥的事實,是近年來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墮胎數量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2022年墮胎數量達到251377例歷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17%。
TikTok和YouTube網紅發布內容,警告女性不要使用避孕藥,並提倡使用「自然」避孕措施,可能是造成「反安慰劑效應」的原因。例如,有人聲稱避孕藥「損害我們的健康」,因為它有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據稱會增加甲狀腺問題、血栓和中風的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韋伯斯特和里德發現,「反安慰劑效應」涉及4個心理因素,這些因素與女性服用避孕藥的負面體驗有關,分別是:一開始就預期避孕藥有害、對藥物研發過程缺乏信心、認為藥物被過度使用且有害、自認對藥物敏感等。
韋伯斯特解釋說:「儘管這些因素的根源在於心理因素,但我們必須明白,這些對女性來說是非常真實的經歷,往往會影響她們是否繼續服用避孕藥的決定。」
研究結果是基於一項針對275名18歲至45歲女性的研究,這些女性在過去18個月內曾使用過避孕藥。幾乎所有女性(266人,佔97%)在使用過程中都經歷過至少一種副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從一開始就預期自己會對避孕藥產生負面體驗,而這種預期往往會自我實現。社交媒體上關於避孕藥的負面訊息,以及藥物有害或過度使用的觀念,增加她們對避孕藥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
性健康專家巴特認為,自新冠疫情以來,社交媒體上出現一些反事實、反大型製藥公司的言論,可能已對此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