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環大業主」置地公司去年宣布「Tomorrow’s CENTRAL(明日中環)」三年大計,全面升級中環置地廣場零售物業組合,過程中全面制訂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實現75%廢物轉化。置地為達成目標,宣布推出本港首個強化玻璃循環再造方案,探討製作「玻璃磚」,代替水泥原料,可對應減碳20至30%。置地公司工程助理總經理吳美玲表示,目前方案仍在測試階段,預計明年用在翻新建築物的間隔牆。
推動「閉環循環經濟」
置地表示,Tomorrow’s CENTRAL項目中,置地將與同系的金門建築,以及理大合作,推動「閉環循環經濟」,透過拆卸的鋼化玻璃及夾膠玻璃,循環再造為磚頭,應用在翻新項目的間隔牆及低碳水泥替代品,藉此將建築物料重新使用。

較一般磚頭更高強度
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傑出研究教授兼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解釋,今次方案是將回收的強化玻璃磨成粉末,取代水泥角色,成為造磚的原材料,「玻璃磚」的重量與一般磚頭相若,並有更高強度。他續指,經研究後,磚頭最多可加入20至30%回收玻璃,即減少相同比例碳排放;而餘下約70%磚頭原料,亦來自舊有石屎重用,直言「(磚頭)循環再用含量超過90%。」

潘智生又指,項目推算有逾50噸店舖門面、外牆及幕牆玻璃拆卸,預料可製作2萬個「玻璃磚」,相信足夠用於是次大型翻新工程的需求。
吳美玲表示,目前該強化玻璃循環再造方案仍在研究階段,包括下月進行防火測試,當確立方案可行後,便隨即投入工程,預計明年可採用;而經濟效益上,則需待屆時才能清楚評估成本。她又稱,現時除了玻璃循環再造外,亦有其他拆卸物如板材,與一些非牟利機構合作。
所有回收物料「都係資源」
金門建築集團持續發展經理謝志軒則指出,會視所有回收物料「全部都係資源,永遠都唔想攞去掉」,而是次選擇使用玻璃再造,主要由於數量較易達到商業規模,而且將原本棄置的玻璃轉化成磚,將可產生經濟價值。
去年提出升級置地廣場
置地去年中提出「Tomorrow’s CENTRAL」計劃,與多間奢侈品牌租戶同共投資逾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升級置地廣場,當中主要奢侈品牌租戶的零售面積增加1倍,至22萬方呎,並增加餐飲空間,目前已開展第一期工程。
翻新工程中,置地提出將大幅採用環保建築材料目標,包括100%使用低碳混凝土、綠色鋼筋及永續木材,並會轉化至少75%的建築廢棄物。置地行政總裁史米高表示,Tomorrow’s CENTRAL回應全球及本地逼切的廢物挑戰,該集團正建立循環經濟,將廢物從負擔轉化為資源,冀從是次項目建立有系統並可借鑑的模式,必將重塑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建造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