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早前更新人才清單,3月1日起新增創科、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等9項專業,總數增至60項。有議員關注會否影響本地就業,呼籲當局在某行業人手充足時,將有關專業在人才清單中剔除。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人才清單不會一成不變或只加不減,如果將來本地人手足夠,不排除會減少引入人才。

政府早前更新人才清單,總數增至60項。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

民建聯陳永光。

選委界尚海龍。

工聯會郭偉强。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今日(28日)開會討論更新的人才清單,民建聯選委員議員陳永光關注當局有否設立「可加可減退場機制」,當某行業本地人手充足時,考慮將有關專業在人才清單上剔除,保障本地就業優先。
孫玉菡強調,人才清單不會一成不變或只加不減,如果將來本地人手足夠,不排除會減少引入人才,但強調要給予時間發揮效益。
人才到港「無用武」?孫玉菡:不能為招人改規定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選委界議員尚海龍提到,曾有一位國際頂尖的環境技術教授,看到清單列明要招收「資深廢物處理專家/工程師」,但到港才發現只有政府有相關職位,而公務員必須為永久居民,結果在港兩年都找不到對口工作,無奈要上電視節目稱「到港人才有無用武之地」,呼籲當局思考人才清單如何落地,真正幫助到人才。
孫玉菡回應指,「資深廢物處理專家/工程師」一職實際上招收了58名人才,料該教授是透過其他人才計劃來港。他續指,政府推出人才清單都想發揮人才的用武之地,惟清單一般針對專業工種,相應地相關政策局會有規定,如執業資格、永居身份等,強調政府不能為招人才而改規定。
工聯會郭偉強關注設立人才清單後,僱主會否減少培訓本地人才。孫玉菡指,本地僱員是香港人才支柱,但不同專業都有人才缺口,而清單引入的是資深人才,期望他們可以帶領本地年輕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