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熟悉案情人士透露,即時通訊應用程式Telegram創辦人杜羅夫(Pavel Durov)日前在巴黎接受裁判官訊問,原因是Telegram平台遭控參與犯罪活動。
法新社報道,現年40歲的杜羅夫於2024年在巴黎遭拘留。他正因其即時通訊服務平台的非法內容接受法國當局的正式調查。
接受訊問當天,出生於俄羅斯的杜羅夫帶著4名律師抵達巴黎法院。這是他遭控多項組織犯罪行為以來的第3輪訊問。持有法國和俄羅斯護照的杜羅夫被控參與經營允許非法交易與刊登兒少性虐等非法內容的社群平台。杜羅夫一概否認指控。他的律師透過聲明表示,一整天的訊問,讓杜羅夫可以「提供額外說明,證明調查內容根本毫無意義」。
在2024年12月的首次訊問中,杜羅夫否認Telegram軟件是為非法用途而設計,但他坦承平台上的犯罪活動日益猖獗,並承諾將加強審核。
杜羅夫原本遭法國限制出境,但自今年7月初起,他獲准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每次最多居住2周。律師團隊已對起訴程序及調查合法性提出質疑,並把戰線延伸到歐盟層級,要求歐洲法院先行釐清平台責任與隱私保障的邊界。同時,法國檢調注意到Telegram與本地警方在組織犯罪追查上合作度提高,外界推測Telegram正悄悄調整策略。
Telegram以高度加密與最小化數據留存聞名,吸引全球超過9億用戶,也讓政治異議人士與敏感資訊得以在監管環境下傳遞。然而,Telegram的技術框架也為犯罪組織提供隱蔽空間。這場案件讓「自由通訊」與「社會防護」的張力全面浮現,若某國政府強化審查,隱私與言論自由可能受損。杜羅夫自稱平台應保持中立,但法國檢方態度表明,「中立」不再被視為逃避治理責任的理由。
無論判決結果如何,Telegram案已成全球監管史上的重要前例。對投資者而言,杜羅夫承擔的個人風險正迅速升高。
對政策制定者與公民社群而言,科技平台要在保護隱私與停止犯罪間提出可驗證的平衡方案,恐成「新常態」。這場通訊工具的審判仍在進行,杜羅夫下一次的開庭日期尚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