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干預間諜案調查 首相陷信任危機

首相施紀賢8日在印度孟買泰姬陵宮與商界領袖互動時,用一次性相機自拍。路透社

英國前議會研究員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貝里(Christopher Berry)此前被指控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收集並向中國提供有損國安和利益的信息,兩人均否認。原訂於11月開庭的案件,卻突然在9月遭英國皇家檢察署撤銷指控,此舉引起在野保守黨議員批評,揚言查明由誰下令,施紀賢政府正面臨信任危機。對此,首相府近期否認政府介入起訴撤銷一事。
《衛報》報道,首相府新聞秘書表示:「關於政府隱瞞證據、撤回證人,或限制證人利用特定證據的說法均不屬實。」
根據《官方保密法》,任何被控從事間諜活動的人,只有在其傳遞的信息對敵人有用的情況下,才會被起訴。然而上個月,英國皇家檢察署署長帕金森表示,「由於證據已不再符合起訴所需的證據標準,該案無法繼續進入審判程序。」
首相的官方發言人表示,該決定是由皇家檢察署完全獨立於政府作出,並且「任何政府部長或政府成員均不參與此決策過程」。
發言人還補充說,政府對起訴未能繼續進行感到失望。帕金森先生也堅稱,皇家檢察署的決定沒有受到任何外部壓力的影響。
此事引發國會內部憤慨,保守黨籍議員歐布萊恩表示,「政府故意破壞對兩名替中國監視議員的嫌犯的審判。我是受(中國)制裁的議員之一,我們將查明是誰下令這麼做,我相信此事是由最高層級做出指示」。
原本將出庭作證的保守黨議員克恩斯則說,政府必須「向英國人民公開決策過程,因為起訴(間諜)是為了人民的利益」。
克恩斯還直言,首相施紀賢有權確保對兩名間諜的審判繼續進行,也必須出面解釋,「他的大臣或大多數高階顧問若非在他完全知情下採取行動,就是違背並蔑視他的意願,進而削弱皇家檢察署提出控訴的能力,究竟是哪一種情況?」
對於外界質疑,內閣辦公室發言人反駁稱,唐寧街十號「施壓」要求終止本案的說法「完全錯誤」。
此案撤銷後,引發英國是否真有意面對中國威脅的疑慮。國安顧問鮑爾被指控阻擋相關證據提供,但首相辦公室否認此說法。
事實上,英國對中國的定義,一直停留在「系統性競爭對手」的層級。自2021年整合國安戰略起,時任首約翰遜(Boris Johnson)稱中國為「系統性競爭者」,2023年辛偉誠(Rishi Sunak)執政時也僅稱其為「時代性的系統挑戰」。
對此,現任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表示,起訴行為必須依據當時政府政策與法律。他說:「若指控發生於2021至2023年間,就必須以當時法律與政策來檢視;不能事後改變基礎來構成起訴,這是司法基本原則,不論由誰執政。」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