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成本、外部競爭與美國關稅政策正加劇德國的產業外流。有德國媒體近日披露,過去5年間,德國企業平均每年將超過2000億歐元的資金投向海外。與此同時,德國在創新機制上也被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甩在身後。巴斯夫等德企巨頭加速布局亞太市場的消息,似乎在印證德國的「歐洲製造業中心」地位面臨危機。
據報道,管理諮詢公司西蒙顧和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凸顯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70%的德國能源密集型企業正在將投資轉移到海外。德國《商報》25日的報道援引專家警告稱,若任由這種情況發展,可能導致德國工業附加值大幅下降。
報道稱,接受調查的約240家德國企業均來自化工、鋼鐵、玻璃和水泥等「德國製造」代表行業。有31%的受調查企業表示,正積極將生產轉移或擴展到歐洲以外地區;有42%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投資德國以外的歐洲國家」,或者將在德國本土的投資專案延後實施。
行業觀察人士證實了這一黯淡的前景。德國化工產業園運營商Infraleuna的董事總經理君特爾表示,由於需求不足,他所熟知的許多公司已經很多年沒有充分開動產能了,他感歎「整個行業看不到未來」。
為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Ritter Gent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漢克證實了這一趨勢。她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德國能源密集型企業正將投資轉移到中國、印度或美國等國家。這一趨勢已經對德國「歐洲工業中心」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法國巴黎銀行今年二季度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德國經濟的傳統增長動力正面臨挑戰。短期內,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調關稅將對出口造成壓力,並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報告顯示,2021年底至2024年底,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製造業出口下滑。2022年至2024年,德國出口額下降4.2%,這反映出成本上升以及亞洲競爭對手在多個行業的崛起導致的德國工業品競爭力下降。這一情況也反映在了德國企業的財報上。根據8月6日發布的業績報告,德國化學巨頭拜耳今年二季度淨虧蝕同比增加6倍,達1.99億歐元。
對於調查結果,德國選擇黨聯合主席魏德爾評論稱,德國正大幅喪失工業投資吸引力。這意味著大量德國工廠關閉,以及數十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受衝擊的城市將面臨貿易稅收的進一步下降。斯圖加特市的部分汽車產業集中區有可能像曾經的美國底特律一樣,面臨被遺棄的危險。
「德國之聲」網站稱,如今的德國製造業在高能源價格、激烈的外國競爭以及美國對歐盟產品徵收新關稅的影響下苦苦掙扎。
德國《焦點》周刊認為,德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過去幾十年已累計達34520億歐元。2024年,外國企業在德投資總額為232億歐元。歐元在過去5年間,平均每年有超過2000億歐元流出德國。如果這些資金投資於德國本土的工廠現代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初創企業扶持等,德國可能已經創造出「經濟奇跡」。報道還稱,相比中國等國,德國的創新機制已經顯得「十分遲緩」——任何想在德國建廠的計劃,從規劃到投產通常需要5到7年時間。如今,中國擁有高鐵、5G網絡、智慧港口、先進的機場和大量頂尖科研機構。中國每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數萬億美元,其結果是中國不僅成為「世界工廠」,也日益成為「世界創新中心」。這一切都在展現出一個國家大力投資未來所能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