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借貸成本下降帶來一定緩解,但出於於對黯淡的經濟前景的擔憂,各個家庭將優先考慮儲蓄而非支出,這意味著經濟增長可能會受到拖累。
市場研究公司GfK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近30%的消費者認為2月份是「儲蓄的好時機」,這一比例與1月份持平,略低於金融危機後33%的歷史高點,但遠高於2008年至2020年底生活成本危機和利率飆升前的-2%均值。
GfK在2月份的調查顯示,因央行本月早前減息25個基點,衡量人們對個人財務和整體經濟前景看法的綜合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2%至-20%。當時市場對經濟疲軟和黏性通脹可能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的擔憂加劇,企業也警告秋季預算加稅將推高物價並導致裁員。
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1月份通脹率超出預期,達到3%,是近10個月的高點,而2024年下半年經濟幾乎沒有增長。
GfK消費者洞察總監尼爾.貝拉米指出,調查表明,人們「為了未雨綢繆而存錢,是因為他們對經濟形勢沒有太大信心」,這將導致「經濟中流通資金的減少」。
儘管GfK經濟形勢分項指數環比上升3%,但仍深陷負值區間。調查顯示,薪資強勁增長與消費疲軟的分化可能持續,制約經濟增長前景。
經通脹調整後的薪資在截至去年12月的3個月間創下2021年以來最快增速,但2024年第三季度人均家庭支出下降,導致GDP增長乏力。
央行決策委員凱薩琳.曼恩透露,消費需求疲軟是其支持2月6日會議減息50個基點的主因:「實際收入增長本應提振消費,但儲蓄並未轉化為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