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斯特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史上體型最龐大的飛行生物之一,翼展達10公尺的風神翼龍,其實有大量時間是在地面活動。這項發現顛覆了牠們僅是空中霸主的傳統印象,為理解這些遠古巨獸的行為提供了新視角。
BBC報道指,研究團隊透過分析風神翼龍留下的足跡化石,發現這些巨型生物的足跡數量龐大且分布廣泛。研究人員據此推斷,大約從1億6千萬年前開始,牠們便逐漸增加地面活動的時間,這種行為模式一直持續到約6600萬年前,牠們與恐龍一同走向滅絕為止。
該校古生物學與生物圈演化中心博士研究員史密斯解釋,足跡化石提供了在遠古自然環境中研究翼龍的獨特機會。他指出,這些痕跡「不僅揭示牠們生活的地點與移動方式,更提供了關於牠們在早已消失的生態系統中行為與日常活動的線索。」
翼龍是一群與恐龍同時期存在的飛行爬行動物,但在演化路徑上與恐龍有所區別,並非恐龍的一種。研究團隊運用3D建模技術、詳細分析以及與已知翼龍骨架的比對,成功將部分足跡歸屬於風神翼龍,同時也辨識出另外兩個不同的翼龍類群足跡。
史密斯表示,風神翼龍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的古代海岸及內陸沉積環境,這項證據強烈支持了這些長腿生物不僅能稱霸天空,同時也是地面常客的觀點。研究同時辨識出另一群稱為梳頜翼龍類的翼龍足跡,牠們以長顎和針狀牙齒聞名。牠們的足跡多出現在海岸沉積物中,顯示牠們可能經常沿著泥濘的海岸或在淺潟湖中涉水,利用其特化的攝食方式捕捉小魚或水面漂浮的獵物。
化石足跡也被匹配到第三群體,即準噶爾翼龍類。牠們擁有強壯的四肢和下顎,喙的前端無齒但呈彎曲狀,適合用來撬開獵物;而下顎後部的大型圓齒則非常適合壓碎貝類或其他質地堅硬的食物。史密斯補充說明,儘管足跡在翼龍研究中常被忽略,但它們蘊藏的豐富資訊,有助於理解這些生物的移動、行為及與環境的互動方式。他強調,「透過仔細檢視足跡,我們現在能發現從其他方式無法獲取的生物學和生態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