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通過西西里大橋計劃

從意大利坎尼泰洛小村莊望去,這座大橋將跨越墨西拿海峽。路透社資料圖片

意大利政府6日正式核准一項高達130億歐元的建設計劃,將興建一座連接西西里島與意大利本土的大橋,這項爭議多年的項目,如今梅洛尼政府,將其重新定位成具戰略重要性的國防投資,還可滿足北約要求成員國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 5%的課題,預計落成後會是世界最長的懸索橋。
綜合路透社及法新社報道,根據設計,這座跨越墨西拿海峽的大橋主跨達3.3公里,將打破世界紀錄,連接兩座400米高的橋塔,橋面設有中央雙軌鐵路及兩側共6條車道。據建築公司估計,可能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政府表示,這座橋可抵禦強風和地震,滿足地處歐亞板塊交界處的複雜地質需求,預計於2032年建成。
這座大橋的計劃歷史可追溯至數十年前,最初被視為帶動意大利南部經濟發展的關鍵工程。不過長年以來,在財政限制與工程可行性長年備受質疑下,計劃屢次喊停。
如今,梅洛尼政府重新定位此案為國防投資的一環,意大利與北約其他成員國一樣,承諾十年內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 5%,其中1.5%將用於戰略基礎設施,意大利希望將大橋成本納入這項支出範疇,羅馬方面以俄羅斯正積極在地中海地區擴展影響力為由,強調其地中海戰略價值,
意大利當局4月發表報告指出,墨西拿大橋是「攸關公共利益」的重要建設,並稱其為「軍事機動性的關鍵基礎設施」,將有助意大利及北約盟軍快速部署,特別考量南部地區有多處北約基地。報告同時指出,地中海正成為地緣政治敏感區域,大橋將在國防與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意大利國際事務研究院國防專家馬羅內質疑政府將大橋納入軍事資產的合理性。他指出,北約的重點是確保西歐駐軍能快速調動至東歐前線,若俄羅斯攻擊北約東翼,真正關鍵的是亞得里亞海的港口、機場與阿爾卑斯山地區的交通運輸。若俄國要東進,絕不會是經過這座橋,而是走亞得里亞海空中或陸路運輸路線。
2005年,時任總理貝魯斯柯尼簽下首份價值39億歐元的大橋合約,但數月後因政權更迭被迫中止。兩年後他重返執政,再度推動計劃,卻在2011年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再度喊停。大橋預算也節節攀升,從原先估計的44億歐元上升至目前的130億歐元。儘管如此,梅洛尼政府仍堅定推動,並強調這座大橋的地緣戰略意義。
不過早在1987年,將軍科爾西尼就指出,大橋恐成攻擊目標,須配置防空與反導彈系統。他寫道:「在所有連接西西里的方式中,吊橋的脆弱性最高。」馬羅內同意,若大橋被視為戰略設施,確實須考量空防與海防布署,但也認為其戰略價值有限,「俄軍若真想攻波羅的海或波蘭,根本不會經過這座橋。」
有人質疑,在地震區建設大橋可能浪費資金,並且造成景觀破壞。環保協會本周亦向歐盟發起投訴,指項目有嚴重的破壞環境風險。但支持者就認為,大橋項目有助於發展較為貧窮的意大利南部經濟。這項工程巨大的財政投入及環境影響引發當地民眾抗議。批評者稱,這筆資金本可用於社會服務等更緊迫的公共事務。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