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衛調查顯示,抑鬱症影響逾3.32億人,佔全球人口4%。港大醫學院領導一項全球性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抑鬱症人士自殺風險是非抑鬱人士10倍,因心臟病、糖尿病、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約3至8成;有酒精/藥物濫用障礙抑鬱人士,死亡風險更增加近1.6倍。團隊指,抑鬱症確診後首180天內死亡風險最高,籲社會積極推動早期識別與介入。
25歲以下及60歲以上抑鬱者自殺風險為非抑鬱者10倍及13倍
年齡與性別影響死亡風險。25歲以下及60歲以上抑鬱人士的自殺風險,分別為非抑鬱10倍及13倍。男性抑鬱人士自殺風險,為非抑鬱男性的9至10倍;女性抑鬱人士自殺風險,則是非抑鬱女性的12至13倍。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黃秀雯表示,抑鬱人士死亡風險上升,原因或與生活方式相關,例如較易有吸煙、缺乏運動等不良習慣,治療依從性亦可能較低,「未能定期服藥或接受心理治療,令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加劇健康風險。」她指,抑鬱人士若及早接受有效治療,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以抗抑鬱藥為例,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0%;部分接受神經調控相關治療(腦電盪療法)人士,亦會降低死亡風險近30%。」
社會應正常化精神治療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羅嘉瑩表示,很多人礙於擔心影響他人而不求助,社會應正常化精神治療,「 不應覺得找人求醫,就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堅強」。她又強調,「看開一點」不代表痊癒,籲患者及早求助及治療,「要痊癒需要經過合適治療,包括服用抗抑鬱藥、心理治療、改變生活習慣等,好像拼圖合在一起」。

低密度心理治療可作輕度抑鬱或焦慮第一線治療
政府目前在3個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試行「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提供免費精神健康評估和安排跟進,有需要人士經評估後可獲安排「低密度心理治療」。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明年會增加6個中心,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兼臨床教授張頴宗表示,低密度心理治療在英國基層治療中實行多時,而不同治療指引也有提倡以心理治療方式,作為輕度抑鬱或焦慮第一線治療,「能夠不用藥物,也可通過一些相對低強度治療,讓病患得到適切治療,無需次次都用到最高層級的專科治療,可疏導和舒緩治療擠塞」。
張形容,抑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有輕有重 」,惟本港現有公共醫療系統傾側精神科專科門診,個案花較長時間輪候,強調「分層護理」是大勢所趨,方向正確。他補充,本港每十萬人約有6至7個精神科醫生,遜於高度發達經濟體的18至20個精神科醫生,這方面有強化空間。
港大醫學院指,是次研究是抑鬱症和死亡率最大規模的統合分析,涵蓋本港、內地、美國、英國、澳洲、巴西、南非等全球27個地區或國家,綜合分析268項研究,約1,000萬名抑鬱症人士及近28億名對照者。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性精神醫學期刊《世界精神醫學》發表。
記者 蕭博禧